作者:韩笑长
分类:现代都市
字数:2.1万
上架:2024-12-06 16:05:40
暮春的微风,宛如轻柔的梦纱,拂过故乡那蜿蜒的石板路。赵乘风拖着行李箱,缓缓前行,鞋底与石板碰撞发出的声响,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,仿佛是岁月的低语。远处,老渡口旁那棵歪脖子柳树,依旧婀娜地立在水边,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水面,荡起一圈圈涟漪,似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故乡的气息,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河水的湿润,从记忆深处缓缓涌来,让赵乘风一阵恍惚。
抬眼望去,不远处临河的小屋,在斑驳的树影下静静伫立,像一位沉默的老者,见证着时光的流转。
那便是他成长的地方,承载着无数童年欢笑,却也见证了父子间多年的龃龉。
赵乘风轻叹一声,抬脚朝家走去。
屋内,父亲赵恒正专注地擦拭着那套制作竹泓木船的工具。赵恒六十多岁,背微微佝偻,脸上的皱纹如岁月的刻痕,每一道都写满了生活的沧桑。
可当他的手触碰到那些工具时,那双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仿佛重新找回了年轻时的热情与活力。
听到脚步声,赵恒抬起头,目光与赵乘风交汇。刹那间,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,时间也在此刻静止。
“爸,我回来了。”赵乘风率先打破沉默,声音中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,也夹杂着一丝对重逢的期待。
赵恒轻轻放下手中的工具,只是“嗯”了一声,简单的回应里,听不出太多情绪,那无形的屏障依旧横亘在父子之间。
傍晚,柔和的暮色笼罩着小院,赵乘风发现桌上摆着一盘粘豆包,那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。
看着那盘粘豆包,他心中涌起一丝暖意,以为这是父亲释放的和解信号。然而,吃饭时,赵恒却独自坐在院子里,默默地抽着烟,橘红色的烟头在昏暗的暮色中一明一暗,如同他心中难以言说的心事。
赵乘风望着那盘粘豆包,心中五味杂陈,他明白,父亲心中的结还紧紧地系着。
吃过晚饭,夜色如墨,繁星点点。赵恒坐在院子里,点上一支烟,烟雾在昏黄的灯光下缭绕,缓缓升腾,融入夜色之中。“这次回来,能待多久?”赵恒打破了沉默,声音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清晰。
赵乘风在一旁坐下,犹豫了一下,说道:“项目刚结束,能休一阵儿。”
赵恒吸了口烟,缓缓吐出烟雾,“你也老大不小了,总这么飘着不是事儿,回来吧,把手艺拾起来,咱老赵家的竹泓木船,不能在你这儿断了传承。”
月光洒在院子里,将父子俩的影子拉得老长,远处的河水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,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。
“爸,我有自己的事业,外面的世界很大,我有我想做的事情。我想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”赵乘风的声音带着坚定,可在父亲面前,又有着一丝无奈。
赵恒的脸色沉了下来,声音陡然尖锐:“外面再好,能比得上家里?这手艺可是祖宗传下来的,到你这儿就不管不顾了?”
两人的声音在夜空中逐渐拔高,打破了夜晚的宁静,气氛也变得剑拔弩张。
赵乘风无奈起身,回了房间,留下赵恒独自在院子里,望着手中那把陈旧的凿子,眼神中满是落寞与迷茫。
清晨,天还未亮透,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村庄。
赵恒轻手轻脚地出门,朝河边走去。赵乘风听到动静,悄悄跟了上去。在薄雾中,父亲的身影若隐若现,如同一个神秘的幻影。
赵乘风心中疑惑,不知道父亲这么早去河边做什么。
其实,赵恒早就发现了赵乘风,只是装作不知道。
来到河边,木筏静静地停靠在岸边。这木筏是赵恒亲手打造的,用的是当地最上等的红松木材。每一块木板都被他精心打磨了无数遍,光滑得如同镜子一般,能清晰地映出清晨天空的影子。
木筏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,没有一丝缝隙,彰显着他精湛的手艺。
见爸爸要撑船,赵乘风赶忙走上前去,开始解绳索。可绳索像是故意跟他作对,怎么也解不开。
赵恒在一旁看了一会儿,终于不耐烦地开口:“笨手笨脚的,绳子要这么解。”说着,他熟练地示范起来,三两下就解开了绳索。
随后,父子俩合力将木筏推至河中。阳光渐渐穿透薄雾,洒在水面上,波光粼粼,宛如无数颗钻石在水面上跳跃。
父亲站在船头,手持长篙,动作娴熟地撑着船,每一下都沉稳有力,仿佛在与河水进行一场默契的对话。游客们坐在木筏上,兴奋地欣赏着两岸的风景,不时发出阵阵惊叹。
这时,船缓缓靠近一处河岸,岸上有一座略显陈旧的纪念馆。
赵恒清了清嗓子,开始介绍起来:“大家看,那边就是咱们这儿有名的抗日英雄纪念馆。当年,咱们这儿的老百姓可都是好样的,为了抗击日寇,不少人都牺牲了。馆里陈列着他们用过的武器、穿过的衣服,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。有位叫李大山的英雄,为了给部队送情报,被日寇发现了,他宁死不屈,最后壮烈牺牲。咱可不能忘了这些英雄们啊!”
说到这儿,赵恒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整个人仿佛都年轻了几岁,那眼中的激情与自豪,让赵乘风心中满是震撼。他从未见过父亲如此充满激情的样子,这一刻,他眼中的父亲不再是那个固执、守旧的老人,而是一个对家乡、对历史满怀深情的人。
在摆渡的间隙,父亲会拿起工具,仔细地检查木筏的每一处,哪怕是细微的磨损,也逃不过他的眼睛。他拿起刨子,一下一下地刨着木板,木屑纷飞,那专注的神情,仿佛手中的木筏就是他的整个世界。